初秋的北京,天气微凉,但在城北一家击剑俱乐部的训练馆内,却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雪白的剑道上,十几个身着白色击剑服、头戴护面罩的孩子正手持花剑,或凝神静气,或迅猛突刺,金属剑身碰撞的清脆声响与教练的指导声、孩子们的喘息声交织在一起,充满了开云kaiyun体育活力与激情,场边,一位气质干练、目光专注的中年女性正静静观察着,不时在本子上记录着什么,她,就是北京市击剑协会副秘书长王钰。
“看到孩子们眼睛里重新闪烁的光,看到他们额头上晶莹的汗珠,听到他们畅快的笑声,我觉得这就是我们所有努力的意义所在——让孩子们真正享受重回剑道的快乐。”在接受专访时,王钰开门见山地道出了她当前最为关注的核心议题,随着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社会生活秩序逐步恢复正常,如何让因疫情中断或受到影响的小击剑手们安全、顺利、快乐地回归训练场,重拾他们对这项运动的热爱,成为她和协会同事们工作的重中之重。
回归之路:安全是快乐的基础
“回归不是简单地推开训练馆的大门。”王钰强调,“快乐的前提,一定是安全与安心。”她介绍,在疫情防控期间以及恢复训练的初期,北京市击剑协会制定并持续更新了详尽的《北京市击剑运动场所恢复开放防控指引》,对场地消毒、通风、人员密度控制、健康监测、器材管理等方面都提出了明确且严格的要求。
“我们要求各俱乐部、训练基地必须实行预约制,控制同一时段场内人数,确保剑道间有足够的安全距离,所有公共区域,尤其是更衣室、淋浴间、剑道、公共器材等,都要定时进行彻底消毒,我们鼓励学员自带部分护具,对于俱乐部提供的公用剑、护面、防护服等,必须做到‘一用一消毒’。”王钰详细解释道,“这些措施看似繁琐,但却是构筑安全训练环境的基石,只有家长们放心了,孩子们才能没有后顾之忧地回来。”
除了物理环境的安全,心理层面的“安心”同样不容忽视,王钰坦言,长时间的居家和线上学习,部分孩子可能对重返集体环境、进行高强度对抗性运动产生了些许陌生感甚至焦虑。“有的孩子可能会担心自己技术生疏了,有的可能对近距离的对抗心存顾虑,我们的教练员和工作人员需要格外细心,要主动观察、积极沟通,通过循序渐进的恢复性训练、更多趣味性的练习方式,帮助孩子们重建信心,缓解紧张情绪。”
重塑体验:让乐趣成为回归的动力
在王钰看来,击剑运动本身就蕴含着巨大的魅力——它是“格斗中的芭蕾”,集智慧、技巧、体能、礼仪于一身,要让孩子们持续保有热情,尤其是在经历了一段空白期后重新点燃兴趣,就需要在训练体验上下更多功夫。
“我们不能一上来就要求孩子们立刻恢复到疫情前的训练强度和竞技水平,那样做,很可能会适得其反。”王钰说,“现阶段,我们的核心目标是‘享受快乐’,协会正在积极引导和鼓励各培训机构、教练员,调整教学计划和训练方法,更多地融入游戏化、情景化的元素。”
她举例说明,比如在恢复体能阶段,可以设计一些与击剑基本步伐、姿势相关的小游戏,而不是枯燥的跑圈和拉伸;在技术练习中,可以设置一些有趣的挑战关卡,让孩子们在闯关中不知不觉地提升技术;在实战环节初期,可以适当降低对抗强度,强调技术运用和战术思考的过程,而非单纯追求得分。
“我们甚至鼓励俱乐部多组织一些内部的小型交流赛、趣味赛,不排名次或者淡化名次,重点是营造一个轻松、友好、互相鼓励的氛围,让孩子们重新感受击剑带来的成就感、协作的乐趣以及同伴间的友谊。”王钰认为,这种正向的、以乐趣为导向的体验,是吸引孩子们坚持回到剑道上的最强动力。
角色升级:协会、俱乐部与家庭的合力
推动孩子们快乐回归,不仅仅是教练员的责任,更需要协会、俱乐部与家庭形成教育合力,作为协会副秘书长,王钰表示,北京市击剑协会正在多个层面积极发挥作用。
“我们加强了对教练员的培训和引导,特别组织了多期关于‘后疫情时代青少年击剑心理引导’、‘恢复性训练的科学方法’等主题的线上、线下培训,提升教练员应对新情况、关注学员身心健康的能力。”王钰介绍,“我们也在努力搭建更广阔的交流平台,计划在条件允许时,逐步恢复一些面向青少年的、更侧重于参与和体验的击剑赛事活动,为孩子们提供展示和交流的舞台。”
对于俱乐部,协会鼓励其在严格执行防疫规定的前提下,主动创新,提升服务质量。“改善通风条件,优化训练环境;增加与家长的沟通频次,及时反馈孩子的恢复情况和进步;甚至可以开设一些亲子击剑体验课,让家长也了解并参与到这项运动中,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支持孩子。”
而家庭的支持,在王钰看来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我们希望家长们能抱有更平和的心态,不要急于求成,不要过分关注一时的胜负和排名,多给孩子一些鼓励和肯定,看到他们在击剑运动中获得的成长,比如专注力的提升、意志力的磨练、礼仪规范的养成,以及那份纯粹的快乐,家长的理解和鼓励,是孩子能够‘享受快乐’的最温暖保障。”

展望未来:快乐击剑,奠基长远
谈及未来,王钰的眼神中充满期待,她认为,这段特殊的“回归”时期,既是一个挑战,也未尝不是一个契机,促使整个北京的青少年击剑领域进行反思与升级。
“我们或许应该借此机会,重新审视青少年击剑培养的初衷,击剑对于孩子们而言,首先应该是一项能够带来快乐、促进全面发展的体育运动,而不仅仅是竞技的阶梯或升学的筹码。”王钰说,“当孩子们真正从心底里热爱这项运动,享受在剑道上的每一分钟,他们的潜力才会被最大程度地激发,他们的运动生涯才能走得更稳、更远。”

她希望,通过协会、俱乐部、教练、家长的共同努力,能够在北京营造一个更加健康、多元、充满活力的青少年击剑生态。“让每一个选择击剑的孩子,都能在安全、快乐的环境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闪光点,感受这项古老运动的现代魅力,无论是未来走向专业道路,还是作为一项终身爱好,这段‘剑道童年’都将是他们人生中一笔宝贵的财富。”
采访结束时,训练馆内的孩子们刚好结束了一轮练习,他们摘下护面,小脸红扑扑的,头发被汗水浸湿,但脸上都洋溢着兴奋和满足的笑容,他们围在教练身边,叽叽喳喳地讨论着刚才的动作,此情此景,正是王钰所描述的“重回剑道的快乐”最生动的写照。
“路还很长,但我们方向明确,那就是始终把孩子的感受和成长放在核心位置。”王钰最后说,“看着他们快乐地挥舞着手中的剑,我们就知道,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这份快乐,是驱动北京击剑未来发展的最纯粹、也最强大的力量。”